有個因素比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或種族更能準確預測財富,那就是擁有房屋。(網路圖片)
最新一期的「聯邦消費者財務調查」顯示,很多因素與財富有關,通常年齡較大、白人、且教育程度高者,淨值較高。但是有個因素比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或種族更能準確預測財富,那就是擁有房屋。
在2016年,擁有房子的家庭,其平均淨財富為23萬1400元。相比之下,租客的淨財富僅為5200元。這幾乎是45倍的差距,而且鴻溝愈來愈大。
從2013年到2016年,屋主的平均淨財富提升15%,租客的平均淨財富卻減少5%。若是按通貨膨脹調整後,租客的平均淨財富降至1989年以來最低。
擁屋為美國中產階級財富的引擎,並非秘密。擁屋有如儲蓄計畫,每月迫你交錢,但是付完利息後,你還房貸的錢成為淨值。
相反的,當你租房,所有錢都交給房東,你也無法獲得房貸利息扣稅的慷慨優惠,但是美國屋主每年因此省下的金額高達710億元。
這並不是說擁屋是致富的神奇魔杖。首先,想置產,你的財務必需處於相當不錯的狀況,你必需存夠錢付頭款,且有能力支付每月房貸。若沒有這些條件而買房,後果慘不忍賭,就像2007年的法拍危機。
所以,財富和擁屋之間的關係是個循環,你必需有錢才能購屋,但是你需擁有房屋才能累積財富。
然而隨著房價飆升,中產階級的收入卻不增,想進入這個財富循環日益困難。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,在1965年,中位家庭收入為6882元,新屋的中位價格則為2萬元,低於三年的薪水。但在去年,中位家庭收入為5萬9039元,新屋的中位價格卻躍升至30萬7800元,是普通年薪的五倍多。
2017-09-30 09:22:08
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/綜合報導
文章來源:udn房地產